转自:工业互联网前线 作者:曹曼丨来源:Dr曹曼
可以说,工业互联网来得快,发展得迅速。类似潜水,在没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,直接进入深水区,是一种危险的做法,需要及时调整补救。这让我想到抗日战争,卢沟桥事变发生后,国共两党和各地武装力量急于应战,没有统一的战略部署,日本军长驱直入。危难时机,毛主席发表了《论持久战》,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思想武器。
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:云存储、平台建设、产业融合。我国采取的是跨越式发展,从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平台建设开始,直接建双跨平台。将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后两个阶段并成一步走,从云存储进入产业融合阶段。看似发展进程加快,实际是架子搭起来了,但缺乏平台的核心内容——满足用户需求,如降本增效和核心数据保密等。相比之下,发达国家走的是常规、稳健的发展道路,从设备的智能化,到垂直行业的平台化,再到跨行业和领域。
这两种战略的优劣,现在还难以评判。大家都没有经验,敢往前走都是值得称赞的,即使错了也属正常。因创新需要付出较大的试错成本,需要做的是及时总结纠偏,将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,找到或接近适合我们的快速发展道路。
二、战略战术分析
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战略是赶超型的。美国率先启动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,是建立在企业开展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之上。我国很快做出了反应,不但学习美国的做法,而且要后来者居上,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,争做第4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,制定了未来发展战略规划,并把工业互联网定位为第4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。
由于时间紧迫,该战略的制定,从决定到落实没有经过反复、充分的论证,也没有可参考的样板或先例,更没有实践的经验教训。这就决定了战略存在一定的风险性,需要过程中及时完善、调整和修正,阶段性的小结和复盘迭代极为重要。尤其是有了一定的实践经历后,要及时吸收有实战经验的专家领导参与战略完善。
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战术是跨越式的。不同于美国和欧洲的做法,我国是先定战略和战术,然后由企业执行——选择行业头部企业,重点发展双跨平台。如此一来,抓住了工业互联网三大要素中的核心,聚集了国家资源和行业主力,起步发展一定会顺利快速。但,最终能否顺利到达我们预期的目标,相信没人有此经验和把握,现在浮现出来的泡沫现象就是例证。
该战术的制定是落实战略的一个必然选择,在没有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方法的情况下,制定建双跨平台计划已属不易,对进一步如何上平台和用平台的考虑有欠缺在所难免。启动双跨平台建设工作后,应同时启动对跨越式战术的跟踪考评,做到及时纠偏校正。现在看来,这方面的工作有所忽视,不是战略规划内容的制定有缺失,就是过于自信。
可喜的是,经过前期在一线的实战,“将士们”似乎也已有所觉察,有的放慢了节奏,有的进行自我反省……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全程来看,这些都是正常现象,都是前进道路上的花絮。我们做的是跨时代的创新实践,在理论和方法没有诞生之前,需要做的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,不断复盘迭代,向前、向前、再向前。
三、对比野蛮生长
作为全过程带团队进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实践者,受益于国家战略的鼓舞激励,与基础设施条件的建设和社会大环境的营造。近期,平台建设进度大大加快,并获得突破成功上线。特别是2015年国家实施“互联网+”战略,2020年将发展工业互联网定位为第4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,青岛市决定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,这让我们万分激动并信心倍增。
所不同的是,我们从事环境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是自动自发的行为,没有纳入国家发展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支持的计划,自然也没有得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。平台起步于2012年,也就是工业互联网概念提出之年,虽然没有上升到理论和战略的高度,但是我们的工作内容,既包括工业制造的物理过程,也包含化学和生物过程,是一个典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超出了GE基于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化而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的内涵。
整个发展过程,我们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,可以用野蛮生长来形容,每前进一步都非常非常地艰难。好在获得了行业领导的大力支持,选择擅长的有机废弃物厌氧处理进行垂直深耕,历时8年完成了上线。同时,也得到很多企业领导和专家的信任帮助,使我们为环境行业服务,解决行业的痛点,建设环境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初心和愿景,更加坚定。
与国家支持的双跨平台建设的主流队伍相比,我们的平台有很多不同之处。就平台建设模式而言,我们选择的是共建共赢分增效模式。即我们负责整个平台(大平台)的构建和核心内容(PaaS和微平台)的建设,选择各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参与共建,确保行业平台中各部分内容(子平台)的先进性,产生的增效或创造的新价值对用户上平台用平台要有足够的吸引力。
野蛮生长的好处是自然的和生态的,虽然不限于国家的规划要求,但是对建设方法路线的把握,同样有不确定性,同样是踩了无数的坑。本以为3年完成平台建设,实际上足足用了8年,而且还是幸运者;本以为平台建成后,可以快速推广应用,但缺少现实的应用场景,让我们举步维艰;本以为生态共建伙伴达成共识后,可以马上开展共建和数据共享,却被大家各自的顾虑所困。好在,我们有比较强的自调节能力,我们是打不倒的小强。
四、持久战略战术
就产品开发而言。平台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产品,尤其是行业平台的开发,难度和投入都很大,动用国家资源和行业头部企业力量是必要的。若此跨越式战略定位布局的可行性有问题,“跨不过去”的话,就需要按部就班从头来,从下向上,在做好自动化的基础上,向智能化和平台化方向发展。可是这样便意味着,我们仍在发达国家的背后追赶,这不是我们想要的。
若可行性没问题,只是平台建设方法和技术问题的话,调整做法即可弥补。因行业平台体量较大,涉及的生态主体和影响因素较多,调整需要的时间,类似工程改造,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。
就应用场景而言。不同行业和不同产品间的应用场景差别较大,应用场景的影响因素较多,涉及法律、法规、标准、气象等的影响,背后的关联和有关的部门较多,达成共识需要一定的时间。当然,不同应用场景之间有相同的要素,占比也可能较大,个性化的条件和要素开发是不可少的,做到全国统一100%复制是不现实的。
应用场景建设影响因素多、涉及主体多,关系错综复杂,而且有一定隐蔽性,容易被忽视,至今仍没有配以应有的重视,与技术开发、产品生产和平台建设要相比,应用场景建设需要的时间更长。
就市场用户而言。市场的开发和培育需要时间,尤其是划时代的全新市场,需要改变人的传统意识,建立新的观念和概念。这是一个漫长的思想工作,在没有健全的理论作指导、没有实际的结果可以辅证之前,我们更需要政府领导带头开拓场景、做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当然,作为平台主,在完成产品的应用测试后,还需要在各行各业建示范,这也有利于领导眼见为实、有理有据、合规合法地作决策。
平台产品的落地过程,还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,尤其是应用场景中的条件,和各种软硬件关联技术,不是企业自己能解决的。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和困难的克服,都需要时间,特别是需要跨界团队来解决和克服时,从跨界团队的组建打造开始,相当于要吃苹果从种树开始,时间之漫长更是意想不到的。
五、未来预测
平台碎片化。平台建设的步骤,业内基本形成了共识:从一个点突破,垂直深耕到一定程度后(如达到增效平均值20%左右),再横向拓展,把平台建得越来越大。而国家首先支持的不是垂直行业小平台,而是双跨平台建设。这好比是让没有建船经历的人,直接建航母,并有越建越大的趋势。影响了平台的落地,出现了泡沫的迹象,有“重建不重用,务虚不务实”的嫌疑。
高楼大厦是由无数石子、水泥颗粒,和钢筋等材料组成的,大楼越高,对石子和水泥颗粒的精细度和质量,以及材料间的连接要求越高。同样的道理,平台越大,对组成平台要素的颗粒度和精细度要求的也越高,即颗粒度越来越小,质量越来越高,颗粒间和模块间的连接度越高。我们知道蚂蚁决堤和马蹄钉的故事,做好构成平台的每一个颗粒是前提,大家的关注点应从平台架构转向碎片化的每一个颗粒。
Know how产品化。平台的核心在PaaS层,PaaS层的核心在机理模型。即在构成平台的颗粒中,机理模型是核心。模型是知识的积累和沉淀,是know how的数字化,需要掌握know how的人,与IT和算法工程师密切配合来完成。核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要激发大家的积极性,必须把模型产品化,也就是把know how产品化。Know how的产品化,不但解决了知识经验的溢出,更能加快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应用。
就双跨平台建设而言,通过产品交易整合行业内的know how,要比整合行业内各细分领域企业容易的多。就平台应用而言,要让行业内企业上平台用平台,取决于他们需要的know how是否都在平台上,以及获得know how的代价、能带来的收益与方便程度,包括给贡献know how者提供的便利程度。
人机物共融。消费互联网解决的是人与人、人与产品之间的连接,利用手机(或PC机)在平台上实现人与人的共融。工业互联网解决的是设备与设备、设备与人、人与物、设备与物之间的连接(这里的物指的是原材料),利用手机(或PC机)和微平台在平台上实现人、机、物的共融。共融的过程,形成整合、交易、优化、增值的闭环,是持续增效的过程。
严格意义上讲,设备也是物,从消费互联网发展到工业互联网,是从人与人的融合上升到人与物的融合,人和物共同成为网络生态系统中的主体,难度大大增加。需要给物安装一个能与人进行互动融合的设备,这个设备就是前面提到的微平台。消费互联网有“微信”,工业互联网有“微平台”,相信这个说法会越来越被大家认可。
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;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连接,到解决人与设备、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连接;从人作为网络生态主体整合社会资源,到人和物共同作为网络生态主体整合社会和自然资源,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打通,难度增加。这不是短时间靠烧钱能解决的,需要有持久战的心态和打持久战的精神,投身到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石的第4次工业革命中,为降本、增效、提质、绿色和安全(可持续增效)做出我们每个人的贡献。
相信,坚持就是胜利,未来属于持续付出的人们,一定属于!
--- THE END --- 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系转载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 如涉及版权,请联系删除! 客户标杆案例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
关键词:工业互联网 智能工厂规划 智能系统
全国统一热线:林女士-13322843174
浙江公司: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长兴路996号前洋E商小镇北门1号楼414室
13322843174 林女士
广东公司: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宝汇路精工智造数智产业园
13322843174 林女士
江苏公司: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清扬路333南长创业大厦603
13322843174 林女士
安徽公司:合肥市高新区中安创谷A3A4号楼742室
13322843174 林女士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